过桥米线的来历,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起源于蒙自。蒙自城南有一个南湖,湖光潋艳,四周苍松翠竹,风景旖旎,有一座石砌桥延入湖心小岛。岛上茂林修竹,掩映着几间房屋,环境幽静,是读书的好地方。清代当地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整天在岛上八角亭内苦读诗书,他的妻子每顿送饭给他吃。一天,妻子念他读书辛苦,把家里的肥壮母鸡杀了在土罐中炖,放上米线,送去给丈夫滋补身体。当时秀才正在废寝忘食地攻书,她在旁坐着等候,便睡着了。半个时辰后醒来一看饭菜未动,有点生气,要把米线拿回去重新热,当她拿土锅的时候,发现土罐还烫乎乎的。喜出望外地揭开一看,原来是鸡汤表面盖着一层黄色的鸡油,起着保温的作用。秀才吃了这种美味可口的米线,十分满意。此事传了出去,成为佳话,大家都学着去做。因为秀才妻子到岛上送饭要通过那座桥,便将这种米线取名为过桥米线。
另一说起源于建水。清光绪二十二年在建水县的锁龙桥旁边有一家小吃店,老板名叫李马田精明能干,留心收集民间米线的各种吃法,集其精华,创制了这一别具风味的米线作法,用鸡、鸭和猪筒子骨熬成汤,把猪、鸡、鸭、鱼肉切成薄片放入,加进建水独有的草芽等新鲜蔬菜和米线,用汤碗内的高温氽熟食用,味道鲜美,滋嫩爽口。这种米线使该店生意十分兴隆。由于小店在桥头,去吃米线的人要过桥,过桥米线由此得名。这两种来源都说明过桥米线起始于滇南蒙自、建水一带,已有百余年的历史。
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,“过桥米线”声誉日着,享誉海内外,成为滇南的一道着名小吃。
过桥米线-传说故事
据传由过桥米线还引发了一段外交上的故事。光绪年间,李鸿章出使俄国,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,端给李鸿章一盘冰激凌。因为室内温度较高,冰激凌受热散发出冷气来。李鸿章以为是冰激凌热得冒气,就向冰激凌吹气为其降温。俄国佬见此哈哈大笑,弄得李鸿章十分尴尬,心中一直耿耿于怀。不久俄国外交大臣回访,李鸿章就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。俄国使臣不知有诈,以为这是一种温热食品,俯身就喝汤。烫得使臣哇啦哇啦直叫唤。借此李鸿章才报了一箭之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