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过桥米线申请成功入列非遗经过10年的努力,蒙自过桥米线申请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已获得成功。可喜可贺!就是给咱大云南长脸,以后人们吃过桥米线可要吃出文化的范儿!
“店还是那个店,米线还是那个米线,申遗之后的米线不会涨价,味道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,只是以后再吃蒙自过桥米线就多了一份文化内涵。”蒙自市文化馆非遗专干张美焕说,申遗的目的是让传统的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传承下去。
现在的过桥米线丰富多样,牛肉、羊肉、海鲜、兔肉等,据说,到蒙自吃上一个月,都可以吃到不同制作方式的米线。那么,传统过桥米线的鼻祖是什么?哪种做法才是祖辈相传的制作方法?哪种过桥米线吃起来最健康?
传统的过桥米线做法相对繁杂,肉片厚薄是汤能否将其烫熟的关键。汤要95度以上;冬天,碗要用开水烫,这样才能确保汤的温度;一锅高汤要用什么材料,需要多少个小时熬制,米线需要用什么米来做最好吃等,都是有章法的。
蒙自市文化馆馆长刘雯琦说,在蒙自虽然有几十个品种的过桥米线,但传统的就是猪肉和鸡肉米线。“排骨、筒子骨、五花肉和鸡肉,炖上五六个小时,加点新鲜的豆尖,这样的高汤不但鲜还甜,这就是传统过桥米线的汤。”
又有人问了,蒙自哪家过桥米线的汤最传统、最正宗?来自蒙自市文化馆的消息称:王记菊花过桥米线就是其中一家,在蒙自没有人不知道王记菊花过桥米线的。其负责人王丽珠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,王丽珠的父亲王德文曾于1969年到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制作过桥米线。他们家族1906年就在蒙自开设了第一家传统过桥米线馆。通过几代人的传承,现在王记菊花过桥米线的汤、作料的制作都成了祖传秘方。
过桥米线除了汤、作料之外,还有米线。90岁的老王介绍,传统的过桥米线使用最传统的木榨,经过10多个工艺流程才制成晶莹剔透、柔软绵长、口感清香滑润的米线,这种方式榨出来的米线保留了大米的纯香。“如今,木榨这种传统技艺费工、费时,没人用了。”但据说蒙自现在准备恢复这种传统制作技艺,让蒙自的米线越来越有文化韵味。